集团动态 News Information

为什么夏季施工混凝土这么爱“开裂”?

发稿时间:2024-06-03

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的耐久性一直是评价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夏季高温环境下,常常面临着早期裂缝问题的严峻挑战。早期裂缝的形成不仅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成为结构耐久性的隐患,为结构的长期安全埋下隐患。


夏季,由于环境温度高、湿度变化大,混凝土在浇筑后水化热难以迅速散发,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此外,夏季的干燥气候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进而产生收缩裂缝。这些裂缝一旦形成,便为腐蚀介质如水分、氧气、氯离子等提供了便捷的侵入通道,使得钢筋表面更容易受到腐蚀。钢筋锈蚀后体积增大,进一步对周围混凝土产生挤压,加剧了裂缝的扩展。这种裂缝与腐蚀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甚至发生破坏。



因此,深入了解夏季施工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形成原因,对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保障结构的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混凝土材料特性、施工环境、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对夏季施工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以期为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01

夏季施工中混凝土早期裂缝形成原因分析


混凝土浇筑后的72小时是混凝土强度和应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混凝土内部的水化反应正处于活跃期,但强度尚未完全形成,这使得混凝土在这一时期尤为脆弱。特别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具有较大水平表面的混凝土更容易产生早期裂缝。这些裂缝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更重要的是,它们可能作为腐蚀介质的通道,对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和结构安全构成威胁。


接下来小编将根据夏季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及混凝土在这一时期的性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的原因:


结构设计缺陷引起的混凝土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若存在某些设计缺陷,这些缺陷可能直接导致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裂缝。


1.断面应变力集中
为了满足特定的使用需求,如管道安装、电缆铺设等,结构设计中常需要在梁、板等构件上留槽或开孔。然而,如果这些开口或槽口的设计不合理,比如开口位置过于集中、开口尺寸过大或没有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就会导致断面应变力集中。当混凝土承受荷载时,这些应力集中的区域容易首先达到材料的极限强度,从而产生裂缝。


2.预应力偏大或构件偏心
在设计中,如果预应力计算不准确或者由于设计错误导致预应力偏大,构件在受力时就会产生过大的拉应力。此外,如果构件设计存在偏心问题,即构件的质心与几何中心不重合,那么在受力时就会产生附加的弯矩和扭矩,这些附加内力同样会导致构件的拉应力增大。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3.钢筋间距大、配筋率少
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拉应力并限制裂缝的发展。如果设计中钢筋的间距过大或者配筋率过少,就无法有效地抵抗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在荷载作用下,这些区域的混凝土容易达到其极限抗拉强度,从而产生裂缝。此外,配筋率不足还可能导致裂缝在出现后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使得裂缝进一步扩展。


4.未充分考虑收缩变形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变形。这种变形是由水泥水化反应引起的体积缩小和水分蒸发导致的干燥收缩两部分组成。如果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就可能导致构件在收缩过程中产生裂缝。特别是当构件的尺寸较大或者约束条件较强时,收缩变形引起的应力可能更大,更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


5.水泥标号使用不当
水泥标号是水泥强度的重要指标。如果设计中使用的水泥标号过高,就需要更多的水泥来配制混凝土,从而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内部应力。此外,高标号水泥的水化热也更大,这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温度应力增大。当这些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就会产生裂缝。


6.结构缝设置不当
结构缝是为了减少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应力、控制裂缝扩展而设置的。如果结构缝的设置位置、宽度、深度等参数不当,就可能导致混凝土在受力时产生裂缝。例如,如果结构缝的位置不合理,可能无法有效地释放应力;如果结构缝的宽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裂缝的扩展和控制效果。此外,如果结构缝的填充材料或施工方法不当,也可能导致结构缝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裂缝产生的源头。


原材料引起的混凝土裂缝原因


混凝土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直接受到原材料的影响。在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如果原材料的选择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1. 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及水灰比偏大
    粗、细集料(如石子、砂子)中的含泥量如果过大,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含泥量高的集料会降低混凝土的和易性,导致混凝土离析、泌水,并影响混凝土的保水性。此外,水灰比(即水与水泥的比例)偏大,会导致混凝土中自由水含量增加,同样会造成混凝土的离析和泌水现象。这些问题都会使得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收缩值,从而引发裂缝。

  2. 集料颗粒级配不佳
    集料的颗粒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如果集料的颗粒级配不佳,即大颗粒与小颗粒的比例不合适,会导致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同时,颗粒级配不佳的集料还可能导致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不均匀的收缩,从而产生裂缝。

  3. 针片含量过大及用灰量偏高
    集料中的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大,会使得混凝土在受力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而用灰量(即水泥用量)偏高,会使得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反应更加剧烈,产生更多的水化热和收缩变形,同样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4.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或类型选择不当
    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不当或类型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强度或收缩性能发生变化。例如,某些外加剂可能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而某些掺合料可能会与水泥发生不良的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开裂。

  5. 水泥品种和等级选择不当
    不同品种的水泥具有不同的收缩性能。例如,硅酸盐水泥的收缩值相对较大。如果在施工中选择了收缩值较大的水泥品种,就可能导致混凝土收缩量过大,从而产生裂缝。此外,水泥的等级越高,其细度越细,水化反应也更加剧烈,可能导致混凝土收缩量增加。如果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过高,也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开裂。


施工工艺引起的混凝土裂缝原因


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的执行情况对混凝土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当的施工工艺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从而影响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1. 混凝土拌合物的搅拌、运输、浇筑、振捣不均匀
    在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如果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中的水泥、骨料等分布不均,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离析或泌水,也会使得混凝土的性能下降。在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如振捣不均匀或过度振捣,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分层或内部空洞,从而引发裂缝。

  2. 养护问题
    混凝土的养护是确保混凝土质量和减少裂缝产生的重要环节。如果养护不当,特别是在早期养护阶段,混凝土表面过于干燥或内外温度差异过大,都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早期养护不足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而内外温度差异过大则会引起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

  3. 拆模过早或模板支撑问题
    如果拆模过早,混凝土尚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无法承受自重和外部荷载,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此外,如果模板的刚度不足或支撑的地基下沉过大,也会使得混凝土在受力时产生不均匀变形,从而引起裂缝。

  4. 施工接搓处理不当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接搓是常见的施工节点。如果接搓处理不当,如未清理干净、未充分湿润或未使用正确的连接材料,都可能导致接搓处连接薄弱,形成夹渣或裂缝。这些裂缝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影响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5. 混水结构抹面层施工不良
    混水结构抹面层施工不良也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如果抹面层的水泥砂浆配比不当、施工厚度不均匀或养护不足,都可能导致表面出现龟裂或干缩裂缝。这些裂缝不仅影响结构的外观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深层裂缝,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

  6. 未控制好拌合物入模温度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未控制好拌合物的入模温度,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积累过多,造成内外温差过大。这种温差会引起温度应力,使得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不均匀的变形和收缩,从而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温度裂缝通常出现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位置,对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胁。


配合比设计引起的混凝土裂缝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不当的配合比设计可能导致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裂缝。


  1. 水灰比过大
    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质量与水泥的质量之比。水灰比越大,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含量就越高,这会导致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体积收缩。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拉应力,从而引发裂缝。此外,水灰比过大还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进一步增加了裂缝产生的风险。

  2. 砂率过高
    砂率是混凝土中砂的质量与砂、石总质量的比值。砂率过高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变差,因为砂子的颗粒较细,会增加混凝土的比表面积,使得混凝土需要更多的水泥浆来包裹骨料颗粒。这会导致混凝土中水泥浆的用量增加,进而增加混凝土的收缩量和开裂风险。

  3. 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不同等级和品种的水泥具有不同的收缩性能和强度发展特性。如果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收缩量过大或强度发展不均匀,从而引发裂缝。例如,使用高标号水泥可能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而使用某些特殊品种的水泥(如矿渣水泥)可能会与某些掺合料发生不良反应,导致混凝土开裂。

  4. 用水量或水泥用量过大
    在配合比设计中,如果用水量或水泥用量过大,都会导致混凝土的性能下降和开裂风险增加。用水量过大会使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含量增加,从而增加混凝土的收缩量和开裂风险;而水泥用量过大会导致混凝土的水化热增加,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体积变化增大,进而引发裂缝。

  5. 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混凝土膨胀剂是一种用于补偿混凝土收缩的材料。如果膨胀剂的掺量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膨胀量与收缩量不匹配,从而引发裂缝。掺量过少可能无法有效补偿混凝土的收缩;而掺量过多则可能导致混凝土体积膨胀过大,产生内部应力集中和开裂。

03

混凝土早期裂缝预防措施


在实际施工中,由于设计、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在硬化初期往往容易出现裂缝问题。这些早期裂缝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更会降低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预防和减少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小编将根据上面裂缝成因,从设计、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出发,探讨混凝土早期裂缝的预防措施。在设计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以及抗裂措施的加强;在材料选用方面,我们将探讨水泥、骨料、掺合料等原材料的选择原则及其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在施工工艺方面,我们将分析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关键施工环节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设计方面


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阶段,采取合理的设计措施是预防早期裂缝产生的重要基础。


  1. 简化建筑平面选型

  2. 结构简单的建筑能够减少因形状复杂而产生的额外扭曲应力。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复杂的平面形状,选择简单、规则的平面布局,以减少应力集中和裂缝的产生。


  3. 避免应力集中

  4. 结构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结构断面尺寸的变化,以减少应力集中现象。如果因造型需要必须改变结构断面尺寸,应采取加强措施,如增加配筋、设置加强带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裂性能。


  5. 控制建筑物长高比

  6. 建筑物长高比越大,整体刚度越小,容易因不均匀沉降导致裂缝。因此,在设计时应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值,确保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


  7. 加强基础和刚度

  8. 适当加强基础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裂性能。在设计基础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荷载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基础形式和尺寸,并合理布置基础钢筋。


  9. 合理设置沉降缝

  10. 沉降缝的设置有利于控制裂缝的产生。在设计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建筑物高度、荷载情况等因素,在合理位置设置沉降缝,以减少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同时,沉降缝的设置应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11.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12. 掺用膨胀剂是解决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有效方法。在设计时应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减少裂缝的产生。


  13. 重视构造钢筋的作用

  14. 构造钢筋的设置对于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结构刚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时应重视构造柱、圈梁等构造钢筋的设置,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裂性能。同时,应根据结构受力情况和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构造钢筋的规格、数量和布置方式。


材料选用方面


从材料选用方面预防混凝土早期裂缝,需要综合考虑水泥、集料(粗集料和细集料)、外加剂和掺合料的选择。以下是详细的预防措施:


1. 水泥的选用

  • 选择低水化热水泥:优先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品种,如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硅酸盐水泥,以减少混凝土内部因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和裂缝。

  • 高强度水泥: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进而减少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

  • 检查水泥质量:确保水泥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避免使用过期或受潮的水泥。

2. 粗、细集料的选用

  • 粗集料:

    • 选择级配良好的粗集料,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 控制粗集料的孔隙率,确保混凝土内部的空隙减少,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性。

    • 严格控制粗集料中的粘土含量,避免粘土对混凝土性能的不利影响。

  • 细集料:

    • 选择颗粒较粗、孔隙率小的中粗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 严格控制细集料中的泥土和杂质含量,避免这些杂质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 外加剂的选用

  • 减水剂:适量添加减水剂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

  • 膨胀剂:在混凝土中适量添加膨胀剂,可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减少裂缝的产生。

  • 缓凝剂:使用缓凝剂可以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使混凝土在浇筑后有更长的时间进行养护和强度发展,从而减少早期裂缝的产生。

4. 掺合料的选用

  • 粉煤灰:粉煤灰作为掺合料可以替代部分水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同时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 矿渣粉:与粉煤灰类似,矿渣粉也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并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 其他掺合料:根据工程需要,还可以选择使用硅灰、沸石粉等其他掺合料,以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施工工艺


  1. 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贯性:

    •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保持作业的连贯性,避免浇筑中断导致的冷缝和裂缝。

    • 浇筑前,应全面检查并准备好所需设备、材料,确保浇筑过程顺利进行。

  2. 混凝土的养护:

    • 养护是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关键步骤。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进行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以确保混凝土强度稳定增长。

    • 可采用草帘、土工布等材料对混凝土构件进行遮盖,并经常洒水保持其表面湿润。养护时间应根据水泥品种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少于7昼夜。


  3. 地基工程的检查与验收:

    • 在进行基坑开挖时,应注意避免扰动地基原状结构,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混凝土裂缝。

    • 做好地基工

    • 程的检查和验收工作,确保地基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 避免恶劣环境下的施工:

    • 尽量避免在高温、雨天、大风等恶劣环境下进行混凝土施工,这些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

    • 如无法避免,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高温时采用低温入模、低温养护等。

  5. 地下结构混凝土的回填:

    • 地下结构混凝土不宜长时间暴露,应尽早进行回填,以减少外部环境对混凝土的影响。

  6. 模板设计与使用:

    • 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力和侧压力,以及各种施工荷载。

    • 模板的设计构造应科学合理,避免各杆件间的变形不同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 模板的拆除时间应严格控制,避免过早或过晚拆除模板对混凝土造成的不利影响。

  7. 拆模时间的控制:

    • 施工中应留置一定数量的拆模试块,以准确确定混凝土的实际强度,从而确定拆模时间。

    • 避免拆模时间过早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缝,也避免拆模时间过晚影响施工进度。

  8. 夏季施工注意事项:

    • 夏季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混凝土的入仓温度,采取低温入模、低温养护等措施,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


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 原材料选择:

    • 选用颗粒级配良好的砂、石等原材料,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

    • 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2. 砂率控制:

    • 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采用较小的砂率。较小的砂率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因为适当的砂率可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和裂缝的形成。

  3. 使用外加剂:

    • 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引气剂能够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微小的气泡,减少内部应力的集中,从而防止裂缝的产生。引气减水剂则可以在降低混凝土坍落度的同时,减少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 坍落度控制:

    • 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较小的坍落度可以减少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过程中的离析和分层现象,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从而预防早期裂缝的产生。


  5. 单位用水量与水泥用量控制:

    • 配合比设计应科学合理,并尽量降低单位用水量与水泥的用量。通过减少用水量,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和收缩变形,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同时,适当降低水泥用量也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水化热,降低温度裂缝的风险。

  6. 配合比优化:

    • 通过试验和计算,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在配合比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和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优化设计,以预防早期裂缝的产生。

  7. 其他注意事项:

    • 在配合比设计中,还应考虑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等其他性能指标,以确保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满足工程要求。

    •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避免随意改变配合比或添加外加剂等情况的发生。

04

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处理方法


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处理方法旨在恢复其防水性、耐久性和结构安全性,同时保持美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裂缝处理方法:


1. 表面覆盖修补法

适用情况:适用于宽度较小、裂缝较窄的混凝土裂缝。

处理方法:在混凝土表面涂刷防腐材料、粘贴玻璃纤维布,或在裂缝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等。

目的:恢复混凝土构件表面的美观,提高构件的耐久性与抗裂性。

注意事项:该方法主要作用于表面,无法深入裂缝内部进行修补。


2. 灌浆法(注入法)

适用情况:适用于宽度大于0.2mm、深度较深、有防渗要求或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的混凝土裂缝。

处理方法:利用压力设备将黏度较小的黏合剂及密封剂浆液灌入裂缝内部。

目的:恢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

特点:灌浆法能有效填补裂缝内部,实现加固和封堵的作用。


3. 嵌缝封堵法(填充法或凿槽法)

适用情况:适用于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及钢筋锈蚀所产生的裂缝。

处理方法:沿裂缝将混凝土凿成U形或V形槽,然后嵌填各种修补材料。

修补材料:刚性止水材料(如聚合物水泥砂浆、环氧砂浆、弹性环氧砂浆等)和塑性材料(如塑性油膏、丁基橡胶、聚氯乙烯胶泥等)。

目的:恢复混凝土的防水性和耐久性,部分恢复结构整体性。

注意事项:嵌缝法是一种常用的裂缝封堵方法,填充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修补目的和裂缝情况确定。


在选择裂缝处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裂缝的宽度、深度、位置、原因以及对结构安全、美观和耐久性的影响,选用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05

结尾


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尤其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形成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上文主要探讨了混凝土的早龄期性状以及预防早期裂缝的施工工艺和修补方法,但由于未对混凝土进行长期的观测,我们仍无法全面评估早龄期性状对混凝土长期性能所造成的影响。


随着混凝土技术向高性能化方向发展,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给混凝土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条件下,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加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使得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受到较大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容易导致早期裂缝的形成。


除了高温因素外,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养护条件等。例如,不合理的砂率、过大的坍落度、不充分的养护等都可能增加混凝土早期裂缝的风险。


总之,夏季施工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和解决。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形成机理和防治措施,为混凝土结构的长期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